所有的学科大概都有一个野心,希望找到那个“大一统理论”对本领域内所有的现象和行为做出最简洁的解释。一个简洁的公式、一个简短的概念词,就能溶解大千世界的万象多元,消灭无穷的异数——是破译上帝密码的感觉吧。
在经济学领域,横行不衰的应该就是从上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的“理性选择理论”了。也就是认为社会中的一切交易,都不过是需求与供给的平衡;而人的经济行为,也不过是对自己“付出成本”与“收获效用”之间的权衡和抉择罢了。
甚至,经济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已经渗透如此之深,我们几乎忘记了还有什么角落可以是“非经济“的。我们已经习惯于认为,“理性选择理论”应该是可以用来解释一切行为的。
可在微澜的日子,你会遇到很多“非理性”的时刻,认识很多“非理性”的朋友。
从最近的一个触动说起。
北京11馆做装修改造,志愿者劳动一天,将原来满满当当一屋子的书架和书都清空了。校长经过进屋一看,满脸诧异地问:
“这都是你们自己干的?”
红姐说:“是啊。”
“哎~我真不懂。。。你们图什么啊?每天这么来,还做这些。。。”
已经和红姐非常熟络的校长,也不见外,慢条斯理地继续说,
“我们学校里有两个公益活动一直在做。。。一个是xx基金会的xx项目。她们做的事。。。我想因为xx是一个名人,这可以扩大她的影响力。。。但是你们这。。。你们是为什么呢?”
“图孩子能看书,图自己高兴呗。”红姐已经不是第一次应对这种问题了。
校长继续摇头,摊手,表示无法理解。
我忍不住说,“校长,你要相信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
这个简单粗暴的结论,让校长也笑了,他选择表示无语地摇手离开。在校长的眼里,我们的行为肯定是无法用“理性选择理论”来解释的。
在微澜,志愿者付出了多少,收获了什么?对路人、甚至是我们身边的一些熟人、亲人而言——他们也许能理解一个借书孩子眼里亮晶晶的力量,他们也许不能理解从而只好将我们的行为定义为“伟大的坚持”。当看到他们一再努力地尝试用“理性选择理论”来解释我们的选择时,我早就想大声地给他们一个回应:
不,我们不是理性的人!
为11馆装修改造设计多版图纸,带着团队自费从上海来北京看现场,反复沟通,事无巨细,从预算、材料购买方式到多方协调一手包揽的空间设计组组长,还身兼上海4个分馆的拓手CJ,不是个理性的人!
住在香河,自己有工程在开工,投入整个周末,后续还反反复复多次跑到朝阳11馆帮忙做电路改造,中途接到呼喊再兼程去宋庄的21馆修桌子,看到那边电路老化,又主动提出要帮忙换新的蒋林,不是个理性的人!
公交单程需要一个半小时,却把11馆当成家,辣酱包子泡菜可劲往馆里给其他志愿者带,借书的孩子多了就高兴得手舞足蹈,在这个小小图书馆里每天喜形于色或者愁上眉头的红姐,不是个理性的人!
甚至,为图书馆装修,钱没着落,实施起来琐事烦事堆上了天,可心里每每一问,这些孩子是不是也值得更好的环境,是不是也值得看更新更好的书,是不是也值得有人在背后为他们争取和加油时,又毫不犹豫继续往前冲的这件事,也不是个理性的行为!
亲爱的微澜人,当遇到“你们图什么”这样的问题时,请不要苦恼。因为我们不图什么,也不用图什么。正如“经济”不可能是人类社会的全部,“理性选择理论”也不可能解释人类的所有行为。我们只是做了一个自由的选择——利他,一个属于人类多元本性中,也许被淡忘了但不会消失的选择。
我们真的可以相信“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的。毕竟,我们以为的世界尽头,其实只不过是我们的视力极限;我们以为的人情冷暖,其实只是我们心灵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