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维持图书馆事项,录入了一批新书,估计是小长假返校的第一次开馆,今天到馆人不是特别多,没关系,坚持下去,让孩子们有个心灵放松的地方。认识一位新的志愿者妈妈,感谢分享和建议,我家大宝我建议她学多几门外语,对她的专业有帮助,感恩遇见!
今天与艳军等四位志愿者一起值班,做了一点图书归架、简单修补和新书录入、借还书的工作,中午饭后小读者比较多,有席地而坐认真看书的,也有凑在一起交头接耳的需要维持秩序,还
有个孩子在角落玩手机。但不乏还有真正热爱阅读的孩子,印象深刻的是初二的一位女生,她说余华的书籍就剩手上的《第七日》还有《兄弟》没有读过了。
来微澜图书馆做过几次志愿者了,借还书系统用的很熟练了,下课时间借还书人数较多,要注意维持秩序,顺利让学生借还书,与其他志愿者相互配合,分工合作,能够较好的做好服务。
这个月没忍住,一直在激情下单(平台促销真是助长消费主义),激励着自己到现场收书,看看新到的书质量如何。
上周有孩子说想看推理漫画,点明说柯南。我某个晚上想起这茬儿,想了想决定搜索一下这个类别。虽然我爱看推理,不咋看漫画,但也不代表除了柯南就没有别的推理漫画了呀,当晚还真被我找到,下单了《冰菓》《勿言推理》《十角馆事件》。等到我今天拆封录入的时候,突然发现《十》的封面上写着【建议十八岁以上阅读】,心里咯噔一下,默默地先拿出来准备带回去仔细阅读确认一下。
翻看了其他几本新书,感觉还不错,《12岁的滋味好像怪味豆》是本轻松愉悦的讲青春期的小说;《哲学猫》是国内作家的作品,有点点《苏菲的世界》的感觉,但行文思考都更简单易懂,提到了哲学史上一些著名的思想实验,适合启发愿意读文字书的初中生入门;最令我惊喜的是《我决定说“不”》,今年1月出的新书,从知情同意这个主题发散,本身立意就重要且独特,更难得的是,它由浅至深一步步引人思考,从为什么要同意,哪些是同意的表现,哪些是不同意的表现,如果确定不了是否要同意怎么办,同意了之后后悔了又怎么办,到后面还提到了在权力不平等的情况下同意会被扭曲,在网络上的如何保护自己的同意权,我看过之后立刻分享在读书群,并推荐给了家里有娃的志愿者。
今天还有一件有冲突的事情。2号孩子拿着笔在贴在馆内的海报上写“xxx(某个孩子的名字)死了”,我觉得很生气。前几天才看到群里有群友提问如何应对孩子们这种说脏话/仇恨言论的行为,虽然道理都懂,但实际面对2号孩子,我还是感觉自己血压飙升。我试图让他换位思考,请他想象图书馆写满对他的坏话是什么感受,他倒是干脆道歉,但显然态度敷衍,令人有理由相信他不会悔改。
有的时候,我觉得2号孩子其实不是真的想捣乱,他就像之前那个游荡在21馆一直跟人搭话的孩子一样,想要有人陪,希望有人跟他互动,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只不过他选择了让人讨厌的方式。1号孩子在自己的世界里,2号孩子会对着他一顿输出我们曾经教导他的话:“图书馆是看书的地方”“不要乱放书籍”“这样做是不对的”——我在旁边听着觉得好笑又无奈。
下午有老师带二年级两个班的孩子来看书,看见老师在场都需要一直盯着点名才能保证图书馆的秩序,心里默默地放松了自己对孩子们午休在馆的安静要求。立一个下次来开馆更心平气和对待孩子们吵闹的flag先🚩
时隔一年再来微澜图书馆,很高兴见到广州24馆发展完善了那么多,也多了很多有趣的书籍。一下午的值班时间里,有很多小朋友过来阅读,也有人告诉我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看到他们对阅读书籍展现出浓厚的兴趣我非常开心。值班过程中还有小朋友主动与我们分享自己作为流动儿童的生活经历,让我对这些孩子的生活有了深刻的了解,也明白了微澜图书馆成立的意义,给这些孩子带去光亮。
之前忙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分工才不会乱,归化好的图书要统一放好等着上架,图书馆工作还是很有意义的,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扩宽眼界。
今天还遇到一件奇特的事,那位"难搞″的女生,带着一个在路上才拾到两天的病殃殃的小小狸花猫来图书室,一帮她的死党围着在撸猫,我说带着猫上课,老师不管❓她说老师知道也不管,还跟我来了句"要有爱心″,额顿时石化了,幸好这猫不吵不闹静静的任由她们撸玩,没太影响別人阅读,各位义工也没再去阻止了。
在回程的路上,又遇到在图书室一起撸猫的一女同学,她和另一个男同学,刁着烟,一副拽拽的样子,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见到我还礼貌叫了我一声阿姨,望着他们向前走的背影,我的心是五味杂陈,父母遇到这样孩子,是"放任″还是"严管",家长、学校、自身三者的责任孰轻孰重,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