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纯

发表于2018-12-11 00:22

图书分类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为了引导阅读,读者按照自己的兴趣,找到相应的分类,找到相应的图书。反过来,好的分类,有时甚至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哦,原来有这样一个主题(类别)啊,也许可以找本书来看看。”第二是为了便于管理,分类后,同一类别的书放在固定的地方,书就有了自己的位置,方便查找。读者还书,管理员也可以放回原来的地方。

 

绘本因为阅读对象主要是低幼的儿童,大致从0-8岁。导致形式和内容不同于一般书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绘本和一般书籍,完全是两个世界。因此很难用一般书籍的类别分类,例如一般的分类类别——文学、科普、历史地理、社会等等,根本无法在绘本领域分类。最近在22馆整理图书,进行录入,发现共有2000多册绘本,如此数量众多的绘本,用什么类别来分类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由于之前对绘本接触不多,在分类之前,我在有限的人和资料范围内,发现有两种现成的分类类别,两种类别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按照年龄来分,比较下来,合理的年龄分组是0-2岁、2-8岁。0-2岁受制于孩子感官能力和理解力的局限,数量不多,不必细分类别。如果绘本数量比较多,可以分几个大类。

 

两种方法的差别就是具体类别的差异。第一种是沿用儿童发展心理学里关于低幼儿童发展的五大领域(语言、运动、认知、情绪及社会交往),以及衍生的中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儿童发展五个领域——语言、健康(对应运动)、科学(对应认知)、社会(对应情绪及社会交往)、艺术,作为类别来分类。演化出“语言发展、想象创意、认知发展、感官游戏、社会情绪、生活能力、审美素质”等等类别。

 

另外一种是“书伴我行(香港)基金会”的《重寻赤子国——优质华文儿童图书指南》里的分类方法,为“家庭、友情、自我肯定、我做得到、情绪、品格、互动游戏书、幽默、我爱图书、初体验、知识性绘本、环保、生死教育、生活哲理、艺术、香港生活/传统文化、人物传记、群己关系”,共18类。

 

我自己觉得第二种更为实用,更方便引导孩子阅读,所以使用了第二种。删减了一些不合适的类别,例如“香港生活/传统文化”;合并了一些类别,例如“生死教育和生活哲理”。但相比第一种,如此的分类背后少了逻辑框架的支持,没有逻辑,分类会产生一种凌乱,或者不利于记忆,难以让人认同的感觉。“为什么要这么分类?会有遗漏的类别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不时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也许书伴我行基金会有其分类背后的逻辑,但是目前没有机会咨询。

 

这个逻辑难题的解决,最后居然是靠号称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的梁漱溟先生。在翻阅武田惠美《同桌的阿达》,考虑到底是放在友情类,还是社会交往类的时候。思考友情类和社会交往(群己关系)类的差别在哪里?想到的答案是友情类是偏向于私人交往,也就是私德;那么社会交往类应该是偏重于儿童的公德,怎么和群体(社会)相处。由此,记忆里的一扇窗口就被打开了。之前读过美国人艾恺采访梁先生的口述史《这个世界会好么——梁漱溟晚年口述》,里面梁漱溟先生说人生面临三个问题,回忆的不精确,大致是“怎么和自己相处?”是第一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和他人相处?”;第三个问题是“怎么和自然相处?”这三个问题涵盖了整个世界。绘本类别不就可以如此分么?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台词——“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不知道编剧是否看过梁先生的口述史。不过顺序不一样,背后含义的差别也值得细细品味啊。

 

和自己相处,自然要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举凡一切和“我”相关的,都可以放在此类下面。诸如“情绪、品格、自我成长、自我肯定、自我认识、生活习惯、性教育”等等分类。 

作为个体,我们是无法独立生存的,需要和其它人打交道,和他人合作,那么第二个问题“怎么和他人相处?”下,可以有的类别是“家庭、友情、群己关系、艺术、生命教育,社会交往、互动游戏书”等等。

很多人在一起,组成了社会。社会之外,还有广大的自然和宇宙。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从家庭,要走向外部世界,扩展他们认知的疆界。这个方面,又可以延伸出 “自然知识、动物、社会知识、环境保护、城市、传统文化”等等类别。

总之,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在梁漱溟先生的三个问题框架下,结合具体绘本的情况,去创造合适的类别。

 

另外还有一种建立类别的维度,是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这个角度去建立的类别,完全是为了吸引和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譬如“交通工具、幽默、童话、动物故事”等等。这个思路下建立的类别,是可以和上面说的分类交叉的。

 

梁漱溟先生的三个问题,从逻辑上严丝合缝,涵盖一切,但是具体给童书分类时,还是会遇到实际的困难,拿着一本书,看了半天,不知道放哪个类别。原因大致有二种,一种是绘本往往是多主题,既可以放这个主题,又可以放那个主题;第二个原因是语言有着内涵和外延,语言又是一个动态的抽象事物,造成大家对同一个词理解的不同。

解决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既然无法有客观标准,那么就“根据你的主观判断去分吧,跟着你的感觉走,你觉得是哪一类就是哪一类。”如果真的有什么问题,后期还可以不断的修正。

 

个人整理绘本分类的一些经验总结,难免贻笑大方。有绘本行家知道更好的分类类别或者理论,希望不吝赐教,留言指点。



1078 阅读 | 1 留言 | 0 赞
留言区
  • 2018-12-11 09:55:30 魏佳羽

    分类因为要考虑摆放,有时候也受很多出版社出版结果的约束,很多绘本馆,在主题之外也经常会保留作者或者出版社专区,主要是因为在出版的时候会有很多套系,如果图书馆不大把这些套系拆分对读者来说会带了一些困惑。

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了解微澜图书馆

文档分组